作者◎許賢瑤
 
 

 
 
十七世紀荷蘭統治臺灣時,已發現野生茶樹,此即清代文獻中所提到的山茶,之後,日本統治臺灣,也曾對臺灣的野生茶樹進行調查,並用來試製紅茶。
臺灣人工栽培茶樹的歷史,依目前找到的茶園杜賣契約文書來看,可追溯到清朝乾隆末年(十八世紀末葉),在今日深坑與木柵一帶進行;推翻過去連橫所說,是在清朝嘉慶年間(1796-1820)由柯朝攜回武夷茶種子在魚坑(今臺北縣瑞芳魚里一帶)開始種植傳播。而清朝道光年間(
1921-1850),已有商人將石碇、文山一帶生產的毛茶(粗製茶)運往福州售賣,1861年怡和洋行文獻記載,於臺北購買茶葉,並載運出口,說不定指的就是石碇、文山一帶的粗製茶。

臺灣之製茶,始於1860年開港通商後。1865年英商John Dodd來臺灣調查樟腦事業,卻無意間發現經營茶事業更容易成功,他先是在雞籠與艋舺(今基隆與萬華)西南一帶收購茶葉,並試賣到澳門,果然一炮而紅,John Dodd於是再透過買辦李春生(後世尊為台茶之父),借貸資金給農民,並從廈門(一說從安溪)引進茶樹枝條,擴大茶樹栽培。

John Dodd的茶事業先是在艋舺小規模的經營,隨後到大稻埕擴大生產。1869年,他將製成的烏龍茶213,100斤從淡水直輸紐約銷售,大受歡迎,從此打開臺茶的國際知名度,並吸引外商與福建茶商陸續前來臺北設行從事茶葉生意,臺灣茶業自此興起,並且一躍成為臺灣北部首要產業,成為日後臺灣經濟、政治重心北移的重要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