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從一六八四年由清朝統治,至一八六○年天津、北京條約台灣開放通商口埠這段期間,貿易幾乎全以大陸為對象。於是在台灣沿岸靠近港口的城鎮,如台南、北港、鹿港、台北、以及澎湖馬公等,便出現許多以從事兩岸貿易的進出口商和大批發商。這些進出口商和大批發商組織的聯合團體,一般稱為「郊」、「郊行」或「行郊」。

 
  早期成立的郊,以貿易地作為郊名,如南郊、北郊、泉郊、廈郊等;之後,隨著商業的發展,亦有從事特定貨品買賣的郊逐漸成立,如糖郊、布郊、藥郊、茶郊等,如同今日的同業公會。

包括茶郊在內,早期的行郊多和海上行船貿易相關,商業上的損益全靠海運,因此,各郊均供奉航海守護神-媽祖祈求航海安全。

一八六五年北部台灣茶業興起以後,茶工都由福建引進,每年春來秋回,橫渡黑水溝,行船風險極高;因此,本會前身「茶郊永和興」於一八八九年劉銘傳時期成立以來,即奉祀「茶郊媽祖」(又尊稱為「茶郊聖母」)為茶商守護神,每年擲筊選出爐主,主持會務及舉行祭典,媽祖奉祀於爐主家中。並依照慣例,爐主交替時,會員全部集合於爐主家,在媽祖神前擲筊,以得聖杯多者擔任新爐主,再將媽祖移至新爐主家奉祀,遇事則到爐主家決定。

光復前,茶商公會的媽祖迎爐、過爐祭典,是大稻埕盛事。祭典時,由公會會長等幹部,焚香步行、銅鑼並奏;輪值爐主與各茶行,「備樂團、出陣頭、裝藝閣」,遊行隊伍繞行大稻埕各茶行,綿延幾公里,沿途觀眾成千上萬,場面極其壯觀。

百年來,「茶郊媽祖」已成為茶界同業勤奮工作之信仰中心與精神寄託之所在。一九二七年日據時代,包種茶商在公會旁成立「舖家金協和俱樂部」,並設媽祖廳,此後,茶郊媽祖金身就一直供奉在甘谷街媽祖廳。民國七十七年公會新大樓落成後,以農曆九月二十二日(配合茶神陸羽生日)為媽祖祭典日期,以保佑茶業生意興隆,並象徵茶人感恩圖報之精神。